《蒋勋说唐诗》下:发现诗词之美 探寻悲喜真相
接上一篇:《蒋勋说唐诗》上:生命就是要把极限发展出来
蒋勋解读唐诗的角度与众不同。可能因为蒋勋不仅是一位作家,还是一位画家的原因,他在解说中经常会从色彩和构图的角度去分析。
每读完一篇,都会觉得很有意思,以至于看完一篇还想接着看下一篇,收获很多。书中讲述了作者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,最精彩的几十首唐诗,好看,好读,好美。读这本书,真的是一种享受。书中摘录:
● 杜甫——记录时代的悲剧
杜甫的诗散发出来的力量非常强,会让我们看到一个诗人在介入现实之后的痛苦。
杜甫的每一首诗都有非常具体的事件,我觉得杜甫可以说是诗人当中最具纪录片导演性格的,他的诗是见证历史的资料。纪录片最大的特征是不能加入自己太多的主观感受,这就是为什么李白的诗里面有很多“我”,而杜甫的诗里几乎很少出现“我”。
《兵车行》讲的是抓兵。古代不断发生战争,需要有人去打仗,人们会逃避,政府就去抓兵。杜甫看到这个现象,就去描述这个画面。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?因为他的诗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。也许我们在读唐朝历史的时候,读不到《兵车行》所描述的画面,可是杜甫替我们保留了下来。
.....
唐朝历史让我们看到的都是帝王的功业,这些功业背后却是人仰马翻、妻离子散的悲剧。杜甫记下了这些悲剧,让文学成为另外一种历史。他让我们看到帝王将相的功业以外,人民被战争所牵连的悲哀与痛苦。
李白永远在超越于现实之上的个人心灵世界行走,杜甫则落脚于实在的土地,让我们看到人世间最大的悲痛和具体的悲剧。
● 晚唐诗人李商隐——更持红烛赏残花
在一个有点萎靡、有点慵懒、有点困倦的时代里面,努力为自己找到一点生命的美好。《花下醉》,一看题目就能感受到晚唐气象。
“花”与“醉”是两个意象,花是繁华、华丽;醉是颓废、沉溺、感伤。“寻芳不觉醉流霞”,“醉”与“霞”本来是两个没有关系的字,但组合出来的意象非常丰富,好像鲜花变成了一个人酡红的脸庞。象征主义常常被形容成万花筒,里面的东西其实不多,可是转动的时候,产生的交错经验非常多。象征主义的美术、文学都是类似于万花筒的经验,可用“错综迷离”来形容,难以直接注解,必须用比喻的方法。“倚树沉眠日已斜”,靠着树边沉眠,也很有晚唐的感觉,有点低沉,有点困倦,有点慵懒。
我们会发现在盛唐时代,每一个诗人都精力旺盛。到晚唐的时候,大家都有一点累了。象征主义的诗似乎都和慵懒的情感有关,有一点对于万事万物都不那么带劲的感觉,不那么向外追逐。一个阶段之后,向外的追逐转成向内的安定,晚唐时期这样的转变非常明显。前面的人都在往外征服,忽然发现心都空掉了,向外征服的意义何在?所以开始回来讲自己。即使在盛唐时期,像王维这样有反省意识的诗人,写的也是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,现在却是“倚树沉眠日已斜”。好像盛唐时期的诗人看到的都是朝日与月圆,晚唐时期的诗人看到的都是孤星与晚霞。我觉得,这里面写的是心事,而不是风景。
后面的两句,是最常被引用的:“客散酒醒深夜后,更持红烛赏残花。”如果有一天,你举办一个很盛大的生日宴会,杯盘狼藉、宾客散尽的一刹那,大概是最孤独的时刻。刹那间,会有巨大的荒凉感。生命里面的“客散酒醒”是非常重要的时刻,我不认为李商隐是在讲宴会的状态,我觉得“客散酒醒”是在讲大唐盛世的远去,李白走了,杜甫走了,王维走了,大时代的风云人物全部走完了,人们也从那种陶醉中醒过来了,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讲的“可以反省的时刻”。
最后一个句子,“更持红烛赏残花”,完全是晚唐的感觉;只剩一个人了,这么荒凉,这么孤独,把红色的蜡烛重新点起来,拿着蜡烛再去看已经残败的花。相对于“残”与“花”,“红烛”是华丽的,是暖色。和繁华与幻灭放在一起,把华丽与感伤放在一起。
人间重晚晴
诗人李商隐希望在哀伤、没落、颓废中,找到一点生命存在的理由。李商隐还写过一首《晚晴》
晚晴,就是雨下了好久天气才晴朗起来,特别值得珍惜,现在我们经常用“晚晴”来形容老年的美好。“天意怜幽草”,好像老天有一种特别的眷顾,会重视到这些卑微的生命。“向晚意不适”也讲到“晚”,李商隐力图为“晚”找到一个存在的意义与理由。生命没有哪一个阶段一定是最好的,人生的每一个状态都能提出一个价值。在悲悯自己、哀怜自己,在自己不是属于大时代的难过与哀伤当中,忽然读到这个句子,也会转成“人间重晚晴”,里面有一种开心。
李商隐的整个语调是比较低迷的,也就是他自己讲的“沉眠”这种感觉。他不太发出雄壮的高音,所以“并添高阁迥”。即使到了中年,生命已经有一点没落,他还可以有心事在回绕。即使是孤独,还可以和自己对话。
“微注小窗明”是在讲光线,从窗外微微有一点光线透进来,会觉得他非常珍惜这点光线。李商隐的诗背后一直有晚霞、秋天,有一种晚景,可以是凄凉,也可以从凄凉里面转出另外一种温暖。“微注小窗明”没有李白那种“长风几万里”的气魄,可是从这些微光中,会感觉到不可言喻的喜悦。
尤其对很多中年朋友来说,我想李商隐是很重要的。生命在某些时刻里,会感觉自己最好的时间过去了,会有一点沮丧,有一点颓败。可是李商隐的诗常常让我们感觉到生命并没有所谓的极盛与极衰,生命其实处在流转的过程中。李商隐对繁华的回忆,可能是一种喜悦的感觉,甚至比较平静,所以用“微注”这两个字。这其中有一种珍惜。唐朝很精彩,年轻的时候曾经驰骋沙场的那些人,现在在李商隐的世界里,忽然可以静下来读一卷发黄的诗页。那种感觉其实是很特别的。
李商隐的晚唐经验,其实是在繁华过后如何去整顿自己。当他讲荷叶、春蚕、蜡炬等种种不同意象时,其实一直在讲他自己,因为他要整顿自己。这首《晚晴》里面,属于中年的某一种沧桑感非常明显。“越鸟巢干后”,向南飞的鸟,它的巢已经干了,“归飞体更轻”,这里面很明显的意象就是回家。“归飞”就是李商隐要讲的怎么整顿自己,怎么找回自己生命本体的经验,而不再是向外追逐。
怎么回来做自己,只有生命中有了那个貌似不重要的小小时刻,生命才能自我实现和完成。我想李商隐有一点“参神”的经验,当他发现自己对于很多华丽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后,更大的企图是回来做自己。
诗,也许不全然需要解读,而是需要用心去聆听,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。
完
上一篇:《蒋勋说唐诗》上:生命就是要把极限发展出来
更新于:16天前